面对面,就是把我的正面形象、正面信息传达给你,中间无猜测、无防备、无隔离。
面对面,意味着我的眼睛注视着你的眼睛,这个注视传达着我内心与你的关系,也接收着你内心与我的关系。这个面对面,叫真诚相待。
心理咨询,或者心理健康,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关系,缺少了身体的感知或者缺少了眼神、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的接触,则损失了85%的非言语信息。类似于远程的工作大约减少了85%的信息量,也类似于提高了6倍的咨询价格。所以,心理咨询学界一直是不太接受远程的咨询与治疗的,直到疫情的发生,人们没有办法保持面对面的咨询,也便只能接受远程的咨询。
两个人对话,一个人扭着身子,将侧面呈现给对方,对方能够感受得到对方用了太多的理性分析,自己成为一个分析对象;或者也许感受到对方从眼角里䀹出来的审视,自己则感受到被居高临下的蔑视;或者对方一直低着头,偶有抬头看一眼,却不能对视,你知道对方心里有多么不安,害怕你的目光里透射出不平等的信息。
远程,损失了巨大的信息。人们躲在屏幕背后,甚至偶尔玩玩笔、查看一个微信、打两个字,屏幕背后的人少掉了面对面的敬重,变得随意甚至是散漫,但也无可而何,因为你的所有证据也就只有屏幕那么大,你所能“监督”或看到的也就只有目光报及,甚至对方是否穿短裤露大腿光着脚丫子,你都无从知晓。有什么影响吗?有的,中国文化里讲“慎独”,因为人心灵的自由程度约等于不靠谱儿的光电子。欲望所及,就把那个注意力带跑了。
所以分析心理学一开始不接受远程的分析,想学这门功夫你就得远赴千万里,甚至现在接受远程分析了,那两个远程的分析时间也只相当于一个面询。分析师们坦言,信息缩水了。
心理健康指导,一直是一个能面询就面询的活儿,就是因为“人有见面之情”。见面,有身体的能量交互,有情绪情感的潜意识传递,有肢体语言的交互。简单说,那个人在场,“在场”就是说这个人在,这个人的灵魂在,这个人的味道在,这个人呼吸在,这个人的活力在,这个人的生命力在。这个“在”,不是虚无,不是幻想,而是心底里能够感受、能够感知到的实在。这个实在,叫做“踏实”。心里踏实,就是传递了一种安全与稳定的信任关系,而这个安全稳定的信任关系,是一切心理治疗起作用的核心。踏实了,安全了,有力量了,稳定了,一个人形象就有了活力与真实。
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(第二版),在第一版的基础上,增加了“8远程专业工作(网络/电话咨询)”,增加了5条专业内容。其目的就是来减少不见面的咨询所带来的“不公平”性。因为远程专业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困难和问题。
借此,我们延展到心理健康指导,又是对人的心灵进行工作的专业,怎能可能不考虑“见面”这一生活常识的影响呢?讲一节课,听起来是知识、技能,但影响到的可能是大脑皮层——记忆系统,能否内化到心里形成体验或感受,可能要打折扣了。这也是许多人拿了证但做不了咨询的原因之一吧,因为他缺少了人际互动的真实反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