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健康指导,归根结底是一个实战性的技术,也是一个靠理论+实践指导共同解决来访问题的学科,她需要理论知识广博,也需要实战经验丰富,还需要咨询师灵活。
知识广博,是需要心理咨询师能在相对比较短的时间之内,了解到来访人员的几个功能:语言表达功能、逻辑思维功能、自我觉察功能、人际互动能力、自我反思能力。语言表达功能或能力,是说一个来访人员对自己想表达的故事、情绪情感、想法、观念、需求,是不是能够说的清楚,那咨询师就需要在这个表达之中了解这个来访人员的知、情、意、行,简单来说就是了解来访人员的健康状况,是否符合心理咨询或健康指导的服务要求。
比如,一个人说自己健忘,我们就需要了解他的健忘是生理问题还是心理问题。如果是生理
问题就需要确定主管记忆功能的系统哪里出了问题,需要在生理方面做出诊断或治疗,或者找医生用药来改善记忆状况。而心理问题就需要创建一个安全信任的关系,去探索造成健忘的因素是什么。比如,一个人经历过一些重大创伤,这个创伤对他造成的打击很大,在现实功能上无法接受那个创伤事件,他就会在潜意识中启动一个功能,把创伤事件屏蔽或者压抑,把这个创伤事件当成一个已经忘记的事件,就像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。这是说他在潜意识中对记忆做了手术,把记忆的内容删除、重新调整了存在状态,以相反的或别样的状态来记忆或管理这个创伤事件——也就是他重新修改了事件的发生、发展以及意义。
有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叫“斯德哥尔摩综合症”,讲的是曾经发生在1973年8月23日的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一桩银行抢劫案。核心内容讲的是,被劫匪劫持六天的银行女职员,不知是因为害怕被劫匪出狱后报复,还是真的善心无边,居然表现出对劫匪的怜悯之情,拒绝在法院指控他们,并为劫匪筹措辩护资金。最让人感觉离奇的是一位叫做Christian的银行女职员竟然说爱上了其中一名劫匪,并向法院申请与其订婚。这种现象让人类学家、教育学家、心理学家、司法学家不解,因为这位银行女职员的做法完全无法理解,她怎么可能会爱上一个绑架、恐吓、威逼她的人。后来心理学家给出的解释是,这位银行女职员的人格系统崩溃、逆转并重组为与原来价值观几乎完全相反的一种人格结构。
也就是说一个被害者,遭遇到巨大无法承受的心理压力时,有可能会把原来的人格结构打散并重新组织成相反的一种人格组织。也就是把原来抵抗的能力与价值观重组为顺从、配合的价值观。比如校园霸凌现象,霸凌者往往是当初被欺负的敌对学生,在不断地被霸凌者欺负、凌辱之后,心志发生改变,变成了一个霸凌别人的人。也就是被欺负的人过度认同了欺负自己的人的行为,进而成为这种人。再简单说,就是他变成了跟自己人格相反的人。
这种变化也是心理创伤,有些人承受得了创伤可以自己化解,有些人承受了部分创伤但对抗的力量还在可能会演变成心理疾病,有些人会极度恐惧害怕那个危害就有可能变成自己敌对的那种人——反向形成。成为与原来的自己价值观、行为模式相反的人,他就必须把自己对自己的认识重组,也就是要完全忘掉原来的各种价值观从而适应新的环境和情境。
同样一个遗忘,就需要从生理和心理两个维度去进行评估,再根据评估结果进行针对性的咨询与治疗。这就需要心理咨询师要有广博的知识,能够提前储备这些心理学知识、至少听过或了解这些心理学的防御机制,或者是见证过资深咨询师处理这些创伤案例,他才有可能识别并帮助到来访者。
所以,60分的咨询师和80分的咨询师,你会选择谁来做你的咨询师呢?